【開箱】Steam Deck & 基座

  Steam Deck 到貨了~玩了兩三天可以來開箱了!

  手邊雖然沒幾款PC遊戲,但有了這台主機以後就能認真關注Steam的遊戲啦。😆

概要

  • 本篇開箱為Komodo代理版 256GB
  • 適合不想花大錢買高效能遊戲電腦的人(若是同樣的價格,連好一點的文書機都買不起)
  • 手感很好,雖說是單手不易拿的重量,但雙手拿並不會特別覺得重
  • 螢幕很漂亮,解析度是1280x800,但在七吋螢幕上看起來相當清晰
  • UI/UX流暢,按鍵雖多但必備的功能都找得到
  • 手把配置預設是歐美式,可針對不同遊戲配置操作
  • 能外接螢幕、鍵盤、滑鼠、藍牙音響、NS/PS搖桿等,提升操作體驗

購買前

  之前在玩遊戲的偏好也提過,由於自己手邊沒有適合玩PC遊戲的電腦,也不打算買,因此這幾年都沒在關注和購買Steam上面的遊戲,遊戲庫裡的遊戲也很難消化掉。雖說年初的時候就有看到Valve出了這款PC掌機,但那時並不在意。直到今年八月底的時候看到除了美國以外的地區PS5漲價的新聞給刺激到,又發現原來Steam Deck已有在台灣日本韓國開放預訂的消息,評估後就決定下訂啦。😌

評估要點

  • 主要是自己對PS5的需求目前只有FF7R續作(據說PS5獨佔半年),其他觀望的遊戲都還有PS4版本,可是為了一款遊戲買主機實在不划算。有STEAM DECK的話,只要等個半年就能玩了。
  • 現在也有不少遊戲只出或先出STEAM版,後續才會出其他主機版本。若往後看到想提早嘗鮮的作品就可以立即購入了。
  • 沒有預算買高效能電玩用桌機(粗估都要5萬台幣以上吧,還不含螢幕與配件呢)。雖說自己也沒有高效能遊戲的強烈需求,但要是電腦買不夠好,每次都還要煩惱解析度、效能、操控的議題,也是很疲累。還是喜歡隨插即用的主機遊戲。
  • 自己只有在家玩遊戲的需求,不太會帶出門(長途旅行之外)。看到Steam Deck支援輸出到螢幕上這點有符合需求,自己還是喜歡用大螢幕玩。
  • 因為想要較快的SSD儲存裝置,選了256GB版本。

時程

  • 2022/08/25 下訂Steam Deck(預訂訂單編號#65XXX) NT$220
  • 2022/12/02 收到付款通知,進行付款(訂單編號#13XXXX) NT$17460
  • 2022/12/03 下訂Steam Deck Docking Station(基座)(訂單編號#15XXXX) NT$3280
  • 2022/12/16 基座出貨
  • 2022/12/19 基座到貨
  • 2022/12/20 本體出貨
  • 2022/12/21 本體到貨

開箱照

基座

  在19號貨物到貨的時候還很開心想著本體到了可以玩了,結果打開只有基座!才發現看錯出貨單,晚訂的基座比本體還早出貨……好喔。順便想起自己還沒訂本體的螢幕保護貼就上網買了,想想也不急,只要聖誕節前拿到就好了(過節禮品的概念)。

  總之就先來看基座啦,只是基座明明那麼小,用那麼大的紙箱裝也是很神秘。

  基座有三個USB孔、一個網路孔、一個HDMI、一個DP線、一個Type-C電源孔,還附一個Type-C供電(充電)器。

本體

  於是又過了兩天,本體也到貨啦~兩箱的外箱是一樣的。裡面終於有大盒子了XD!

拿超帥的Zack坐鎮

  值得一提的是連膠帶的位置都有特別規定,貼得相當平整。打開時還被密密麻麻的內箱嚇一跳,原來是強調攜帶性的標語。但我買這台不是為了出門玩

  打開啦,主機直接包進便攜包裡了,可以省下包材不怕撞。也有附充電器,和基座附的是一樣的,好在他是Type-C的可以拿來充別的東西。

  說來這側面有夠像是吃漢堡還是啥美式食物的,還得撕開才行呢。而封面上面的彩虹雷射印刷讓質感很不錯。

  盒子打開前需要先剪開VALVE的標籤,這個盒子還有扣環呢,可以另找鎖頭鎖起來。

  本體出來啦,還真的是蠻大台的XD。底部有一個SD卡的插槽,自認256GB就夠用了,暫時沒買SD卡。看本體的容量配置,實際遊戲可使用大概200初GB,會有一些系統更新檔或其他套件佔用空間。

  因為我的NS才買64GB的SD卡(本體32GB),加起來不到100GB還是能用,頂多就是要記得清理截圖和不玩的遊戲而已。

  跟持有的掌機擺一起~Steam Deck小書有提到他的發展歷史跟製作原型。說十年前就開始發展了,但我個人覺得它受NS影響也是蠻深的XD

  放在基座上的模樣,放上去是算穩,但給人不是很牢靠的感覺……🤣看看前面凹槽這麼小,後面也沒有太多支撐的地方!要是地震感覺很容易倒欸!

  不過它底部的防滑墊倒是做得挺紮實的,還是有一定防滑效果的。(不過依然不能放在太靠近櫃緣的地方)

  背後是一條Type-C線接在上面,再打開開關就會亮燈開機了。一開始那張紙說要插電再開機,就照做啦~打開後還要先安裝&更新Steam呢。

  歡迎使用Steam Deck!

  因為收藏庫內的遊戲真的很少😂,只能隨意開幾個看看是否支援。打黃色驚嘆號的,大多都是要手動叫出螢幕鍵盤而已。

  拿了磅秤來量一下主機們的重量,誤差大概5g上下。現代的機種越來越大台了。🤣

  但論好握的程度,我覺得 Steam Deck 和 PlayStation Vita 比較好握。任天堂的NS跟3DS都不好拿。

  便攜包也要三百克,只是與其說便攜,不如說是保護殼,裡面的形狀很配合機器,完全沒有額外的收納空間。

  盒子底部有個彈性束帶的空間,看不懂可以做什麼但我還是把充電器塞進去了。這樣應該不會掉出來吧……?我比較希望它是把空間做在裡面、有個網袋能收納,真可惜。

  最後和NS保護包放一起拍啦,明顯可以看到Steam Deck的厚度非常厚。如果要出門玩遊戲,NS還是方便攜帶一些。


試玩與操作

關於重量與大小

  看到蠻多人說又大又重,但我自己是沒啥感覺,可能是我平常用搖桿或玩掌機都直接放在腿上玩吧,要長時間玩時就會接螢幕玩了。(而Joy-con時也是直接雙手分開、放在床上按,極省力XD。)

個人覺得拿手機還比較痠,要比重量的話iPad Pro更重……像搬磚一樣(約1.1kg)

  手持電子產品都還是要記得放下和休息啦,掌機的好處就是能隨時移動,用電腦時也能放在桌上看。只能說每個人的遊玩習慣不同,至少這台的重量(6XXg)完全不影響我的遊玩習慣。

關於螢幕(&外接螢幕)

  螢幕顯色很漂亮,也很清晰,拿在手上的時候距離比較近,就算字小也看得很清楚。不過實際上還是要看每個遊戲的表現,我的收藏庫裏面沒有特別吃畫面效能的遊戲,但開Trine來玩還是覺得場景很美很漂亮。

  使用基座外接螢幕時,解析度說是僅能維持在1280x720,但我覺得流暢比畫面細節重要,倒是不太影響,坐遠一點的時候也不會特別在意了。

關於搖桿與操控

  我拿了長年陪伴我的羅技搖桿(Logitech Gamepad F310)來用,直接插就能用了相當順暢!XD

其他搖桿配對:

  1. NS Pro手把要長按Type-C孔旁邊的小黑點,就能開啟藍牙進行配對。
  2. PS4手把要長按PS鍵+SHARE鍵,同上進入藍牙配對。

很有趣的地方是控制列下方的圖示會跟著變化!相容性做得真好!

  另外還有個方便之處,外接螢幕時依然能使用Steam Deck本體來操控,只要再另外接鍵盤滑鼠就有超多組控制器可以用了。

  說來能用鍵盤滑鼠真的是非常好!簡直就是一台小電腦,觸控板不易用的遊戲,插個滑鼠就超好用了!另外要記得去設定>鍵盤>中文注音鍵盤,就可以輸入中文了。

  回來說一下Steam Deck本體的按鍵,按鍵很多需要熟悉一下,不過整體而言是挺舒適好按的,不同的遊戲也能自己設定對應鍵,自由度很高。

遊玩體驗

  這兩天開了幾款遊戲來測試,大致上有以下狀況:

➛ 原生操作順暢:

  • Night in the Woods
  • Trine
  • 薄櫻鬼 真改 風之章
  • Overcooked

➛ 需要滑鼠或鍵盤:

  • 文字遊戲 第零章(可透過映射鍵盤按鍵來操作)
  • VA-11 Hall-A: Cyberpunk Bartender Action(有滑鼠比較順)
  • 古劍奇譚(有滑鼠才順)

➛ 順暢但可能需要自訂按鍵:

  • Amnesia memories(這款說不支援,但打開還是能玩)

  以前玩薄櫻鬼只是想要快轉而已就會當機、Trine跟Overcooked跑一跑就會Lag,現在完全不會,超順!雖然我知道我標準很低,但能順順玩就已經是謝天謝地了!😂😂😂

  但有個問題是Night in the Woods在電腦上安裝時可以選擇日文版,可是Steam Deck上怎麼找都找不到安裝日文版的地方,切換語言也沒有用,看來是遊戲執行檔是直接分成日文版或英文版,而Steam Deck只會預設安裝英文版,導致無法開日文版……實在是太詭異了。

  2023/01補充:後來我詢問了客服,客服表示官方也有注意到這個問題,系統會用OS的語言設定來開啟遊戲,現狀暫無法解決這個問題。(除非去改底層OS的語言啦但我沒打算這麼做)

  大多遊戲還是要另外接鍵盤滑鼠才比較順啦(再怎麼說還是PC遊戲),如果想直接用原生的搖桿&按鍵玩,還是得自己調整一下配置,但能解決硬體問題已經很值得歡慶了,開這幾款遊戲再也沒看過Lag,真的是很感動🥲(喂)。

  至於建不建議買基座的話……有的話當然是很方便,各式線材集中在後方也能整理得比較整齊,還能直接放本體上去立著看。不然依照功能,買一款好一點的Type-C HUB就相對便宜好用了。

  本體音響的部分我聽不太出來,但感覺有比NS好。至少比我筆電好太多了XDDD,但我都是接我的SONY音響啦(SRS-XB10和HT-S400),第一次接上藍牙音響還出現音效由本體發出、音樂由音響播出的奇葩現象!

截圖

功能 按鍵組合
截圖 Steam + R1
叫出螢幕鍵盤 Steam + X

  預設截圖還是不比NS方便,但是拿NS手把可以直接用NS手把上的截圖鈕超方便。只是好像無法一次拿出圖檔,目前我是直接按上傳再開網頁的個人內容去翻,不太方便,改天可能再用桌面模式找個方便上傳的方式了。

其他功能

  可以裝Chrome,能搜尋網頁和開Youtube出來播音樂很方便。桌面模式倒是沒有特別研究,如果平常有習慣用Linux-based作業系統的人應該會比較熟悉怎麼操作,我還是用我的Windows筆電就可以了。

  另外瀏覽商店頁面的時候,有時候按一按會不小心跳出去、按不到想要的地方,我可能改用網頁瀏覽還是比較方便,把想要的遊戲加入到願望清單或收藏庫再去下載就好了。

小結

  那以上就是Steam Deck的開箱啦,只能說真的是很適合像我們這種沒有高效能PC的玩家呀,解決了長年以來設備卡頓的問題,以後也有更多機會寫一些PC的遊戲心得了~!

/blog/steamdeck/